刘润2025年度演讲:大迁徙时代,普通人藏在“新增长”里的3个副业机会
你有没有发现,最近刷手机总能刷到“副业”相关的内容?有人说“现在钱难赚”,但也有人在朋友圈晒副业收入:“今天社群团购又多赚了500”“短视频带货佣金到账300”。为什么有人觉得难,有人却能悄悄搞钱?刘润在2025年度演讲里提到“大迁徙”,其实早就给了答案:当人口、资源、习惯都在流动时,那些被“迁徙”出来的空白地带,就是普通人能抓住的新增长。
先搞懂:“大迁徙”到底在搬什么?
刘润说,“风停了,路变得崎岖”,但崎岖的路上往往藏着岔路口。所谓“大迁徙”,不是简单的“换个城市生活”,而是三个维度的流动:
人口在迁徙:从一线城市向新一线城市、县域回流,父母在老家带娃,年轻人在县城做电商、搞民宿,成了“新县城人”;消费在迁徙:大家不再盲目追求“大牌”,更愿意为“实用”“体验”“情绪价值”买单,比如二手闲置、手作好物、本地小众体验;产业在迁徙:制造业向内陆转移,服务业向线上下沉,连“修水管”“装窗帘”这种本地服务,都能通过社群接单做到全城覆盖。
说白了,就是“人变了”“需求变了”“机会的位置也变了”。那些还盯着“老路子”找副业的人,自然觉得难;但顺着“迁徙”的方向走,会发现处处是机会。
3个藏在“大迁徙”里的副业方向,普通人也能上手
1. 县域“本地生活合伙人”:把县城的“土特产”变成“硬通货”
现在很多年轻人从一线城市回到老家,发现县城藏着不少“宝藏”:隔壁王大爷家的土蜂蜜、村口李婶做的手工辣酱、镇上老手艺人编的竹筐……以前这些“土东西”卖不出去,现在不一样了。
怎么做?不用开店,一部手机就能干。比如建个“县城福利群”,每天发点本地农户的直供视频,搞“预售+自提”,群里接龙,周末统一到县城某个点取货。刘润演讲里提到“消费下沉”,其实就是帮城里人找“靠谱的本地好物”,帮本地人把“土东西”卖出“好价钱”。有人靠这个,一个月轻轻松松多赚3000-5000,还成了县城里的“红人”。
2. “垂直内容+轻服务”:用你的“小经验”换“大收益”
别再说“我没特长”了!你带娃的“哄睡技巧”、给父母买保险的“避坑指南”、甚至给绿植换盆的“实操经验”,只要有人需要,就能变成副业。
“大迁徙”时代,大家越来越需要“精准信息”。比如“银发经济”火了,很多年轻人想帮父母学用智能手机,但没耐心教。你可以做“中老年手机教学”短视频,教他们用微信、防诈骗,然后开个9.9元的“一对一线上指导”小课。或者“职场人副业”需求大,分享你“下班3小时做自媒体”的实操过程,帮人避坑,顺便接广告、卖课程。刘润说“寒武纪大爆发”在个体层面,就是“小而美”的内容和服务,能精准戳中痛点。
3. “循环经济”小生意:把“别人不要的”变成“别人抢的”
现在大家消费更理性了,“断舍离”之后,又开始“捡漏”。二手平台、闲鱼群、旧物改造社群,越来越火。这不是“抠门”,是“绿色经济”下的新需求。
你可以试试“二手好物中间商”:专门收年轻人低价出掉的“几乎全新”的衣物、家居用品,简单清洗、拍照,加价挂在闲鱼上,赚差价。或者做“旧物改造”:把奶奶家的旧衣柜改成收纳架,把旧牛仔裤做成手提袋,拍成短视频发在小红书,有人直接下单定制。刘润演讲里提到“新的增长”往往来自“资源重新配置”,你把“闲置资源”盘活了,就是最实在的副业。
最后想说:别等“风口”,要做“迁徙路上的搭车人”
刘润在演讲里说:“漠视苦难,比苦难本身更伤人。”但我想说,只看到苦难,也会错过机会。经济调整期,不是“没机会了”,是“机会换了地方”。与其焦虑“副业不好做”,不如抬头看看“大迁徙”的方向:人口往哪流,需求就跟到哪;消费怎么变,服务就怎么改。
副业不是“一夜暴富”的捷径,而是“顺势而为”的智慧。从身边的小事开始,从你熟悉的领域切入,跟着“迁徙”的节奏走,你会发现:原来搞钱,可以这么自然。
